2025年最新医保药品目录显示,甲类药品共639种(占比0.4%),乙类药品2520种(占比1.6%),丙类药品约15万种(占比98%)。甲类药品医保100%报销,乙类需自付10%-30%后按比例报销,丙类则完全自费或通过商业保险覆盖。
-
甲类药品(639种)
临床必需、价格低廉的基础药物,如阿司匹林、胰岛素等,由国家统一制定目录,各地不得调整。报销时全额纳入医保范围,患者仅需按当地比例支付剩余部分(通常报销80%-90%)。 -
乙类药品(2520种)
疗效更优但价格较高的药品,如部分抗癌药和进口降糖药,各省可微调15%品种。需患者先自付一定比例(10%-30%),剩余部分再按医保比例报销(65%-90%)。 -
丙类药品(约15万种)
涵盖原研药、进口特效药及保健品等,完全自费。2025年国家正推动丙类目录落地,未来或通过商业保险(如百万医疗险、惠民保)部分报销,缓解患者经济压力。
合理规划用药可显著降低医疗支出:优先选择甲类药,乙类药权衡疗效与自付成本,丙类药建议搭配商业保险。通过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可实时查询药品分类及报销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