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通常呈暗红色或红褐色,质地粘稠或半固态,初期湿润后逐渐干燥变硬,大小可充满整个拔牙窝。它的核心作用是止血、保护创口并促进愈合,若脱落可能引发感染或干槽症。
-
外观特征:血凝块颜色从鲜红逐渐转为暗红、深褐甚至淡黄,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初期湿润,24小时后趋于干燥。部分血凝块顶端呈平面或弧形,与牙槽窝紧密贴合。
-
形成机制: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组成,通过纤维蛋白网稳定血液。拔牙后按压患处15-20分钟可加速凝结,24小时内状态较脆弱,需避免外力干扰。
-
功能重要性:覆盖暴露的牙槽骨和神经,防止食物残渣进入,为后续组织再生(如黏膜细胞和牙槽骨)提供基础。脱落会导致创口暴露,增加感染风险。
-
护理关键:避免舔舐、剧烈漱口或进食过冷过热食物;前3天疼痛应逐渐减轻,若疼痛加剧或出现异味需警惕干槽症,及时就医。
保护血凝块稳定是愈合的关键,遵循医嘱并保持口腔卫生可大幅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