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知道社保基数为6800元,无法直接确定扣税金额。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与应纳税所得额有关,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计算步骤:
1. 确定社保和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
社保缴费基数为6800元,但不同社会保险项目的缴费比例不同,且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在5% - 12%之间由单位和个人自行选择确定,这里假设社保(五险)个人缴纳比例为10.5%(各地不同,此为大致参考值),住房公积金个人缴存比例为10%,则:
- 社保个人缴纳金额 = 6800×10.5% = 714元
- 公积金个人缴纳金额 = 6800×10% = 680元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 - 5000元 - 专项扣除(社保、公积金) -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假设不考虑专项附加扣除和其他扣除项目,那么应纳税所得额 = 6800 - 5000 - 714 - 680 = 406元
3. 查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根据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元的部分,适用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
4. 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将应纳税所得额406元,适用税率3%,速算扣除数0代入公式,可得个人所得税 = 406×3% - 0 = 12.18元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每月扣税约12.18元。实际扣税金额会因社保和公积金的实际缴纳比例、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以及其他扣除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