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付费下医院的医保管理核心在于通过精细化、数据化手段实现成本控制与医疗质量平衡,关键亮点包括: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强化病案首页质控、优化临床路径、建立智能医保管理平台。
-
多部门协同管理:由医保部门牵头,联合医务、病案、信息、财务等部门组建MDT团队,制定DIP配套考核制度,重点监控CMI值、核心病种占比等指标,确保政策落地与执行效率。
-
病案首页精准质控:DIP分组依赖病案首页数据,需规范诊断编码(ICD-10医保版)和手术操作填写,建立“临床诊断-疾病编码-分值”联动系统,避免因数据误差导致医保支付损失。
-
临床路径与成本核算:结合DIP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通过全成本核算控制耗材、药品占比,优化病种结构,优先发展高CMI值、低费用消耗的优势病种,实现“结余留用”目标。
-
信息化智能支撑:搭建院内DIP数据平台,实现分值实时查询、费用预警及绩效分析,同步对接医保结算系统,确保数据上传合规,辅助临床决策与医保基金动态监管。
-
政策培训与申诉机制:定期开展DIP规则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对结算规则、监督考核的实操能力;针对极高倍率病例或分组争议,建立医保沟通申诉渠道,维护医院合理权益。
总结:DIP付费改革倒逼医院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益运营,需以数据为驱动、以成本为核心、以质量为底线,最终实现医保基金高效使用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