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医保工作的10大重点,综合近年政策文件和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全民参保与参保质量提升
-
扩大参保覆盖面
多省份推进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如辽宁、吉林、四川等14个省份),并实施精准扩面行动,目标实现综合参保率95%以上。
-
完善参保激励机制
创新缴费方式,探索将个人账户资金用于门诊共济、长期护理等场景,扩大跨省共济范围。
二、基金监管与风险防控
-
强化基金监管能力
通过大数据模型、药品耗材追溯码等技术手段,追回医保资金242.3亿元,严查基金赤字风险和违规行为。
-
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救助等多元化保障,构建以基本医保为基础的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
三、医保支付机制改革
-
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
29个省份及兵团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完善辅助生殖、慢性病等特殊病种支付机制,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
-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持续扩大集采范围(如2024年新增100种药品和15类耗材),推动药品进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
四、待遇保障与服务质量
-
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
提高大病保险对低保、特困人员的倾斜支付比例,完善医疗救助与医保的衔接机制,降低重大疾病致贫风险。
-
优化门诊共济保障
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用于近亲属门诊费用,扩大跨省门诊慢特病结算范围。
五、医药服务与价格改革
-
深化医药服务价格改革
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引导医疗机构合理诊疗。
-
推进医药行业治理
加强药品耗材追溯码应用,完善药品集采评估机制,规范医药市场秩序。
六、其他关键领域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7个省份建立长护险,探索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模式。
-
医保信息化建设 :完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提升异地就医结算、基金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以上重点综合了医保基金运行、支付机制、服务能力等多方面改革方向,体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系统性治理思路。未来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效果与群众反馈,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