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医保去医院看病通常会更贵,且经济风险极高。 以普通肺炎住院为例,有医保可报销70%-80%费用,自付约千元;若无医保需全额承担7500元,差额高达4500元。关键原因在于医保的报销机制能大幅降低个人负担,尤其对大病、手术和长期治疗更为明显,而自费患者可能面临药品、检查、耗材的全额支付压力。
-
基础医疗费用对比悬殊
门诊和住院费用中,医保覆盖大部分基础项目(如常规检查、医保目录内药品),报销比例普遍达60%-90%。例如阑尾炎手术,医保患者自付约1.5万元,无医保者需支付5万元全额费用。社区医院的小病治疗差距更显著,有医保报销后自付仅几十元,无医保则需数百元。 -
大病治疗可能掏空积蓄
癌症或重大手术的医疗费动辄数十万,医保通过大病保险二次报销(最高赔付35万元),自费比例可压至15%-20%。若没有医保,家庭需承担全部费用,如靶向治疗、进口耗材等,极易因病致贫。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患者自费比例超25%,而无医保者负担翻倍。 -
隐性成本与选择限制
无医保者可能因费用压力放弃必要治疗,或被迫选择低价替代方案(如国产药替代进口药)。部分医院对自费患者收费更高,尤其涉及高端设备检查(如MRI)或紧急手术时。医保患者还可享受分级诊疗优惠,社区医院报销比例达90%,而自费患者无此福利。 -
应急保障缺失
突发意外(如骨折、急性病)的住院费用,医保可报销60%-75%,无医保者需自行筹措数万元。部分地区对无医保人群的医疗救助有限,需依赖慈善援助或借贷,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
建议优先参保,哪怕是最低档城乡居民医保(年缴约380元),也能覆盖50%以上医疗支出。 短期内无法参保者,可与医院协商分期付款,或申请公益基金援助,但长远仍需依赖医保体系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