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知道社保缴费基数为13900元,无法准确计算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养老金的计算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基础养老金
- 计算公式
-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缴费基数×本人平均缴费指数。这里假设缴费基数13900元就是实际缴费工资,但还需要知道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如果一直按此基数缴费且当地平均工资与之相关情况已知的情况下才能准确计算)以及缴费年限。
- 举例说明(假设情况)
- 假设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2(由于缴费基数13900相对较高,这里假设一个较高指数方便计算,实际中需根据真实缴费情况确定),缴费年限为30年。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13900×2 = 27800元。
- 基础养老金=(5000 + 27800)÷2×30×1% = 5670元。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 计算公式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 个人账户储存额取决于个人缴费部分(一般为缴费基数的8%)以及利息积累。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例如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个月,55岁退休为170个月,60岁退休为139个月等。
- 举例说明(假设情况)
- 假设按照缴费基数13900元,缴费比例为8%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并且已经缴费30年,不考虑利息。
- 每月个人账户缴费 = 13900×8% = 1112元。
- 30年个人账户储存额 = 1112×12×30 = 400320元。
- 如果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400320÷139≈2880元。
三、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人员涉及)
- 适用人群及计算方式
-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计算方式各地不同,一般是根据视同缴费年限、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因素,乘以一定的过渡系数(如1% - 1.4%等)来计算。
总体而言,在不知道当地平均工资、缴费年限、退休年龄、是否有视同缴费年限以及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等详细信息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得出退休金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