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减少
医保共济改革后,个人账户余额的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理解:
一、个人账户余额的直接变化
-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改革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调整为: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全额划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费用全部计入统筹基金。这意味着个人账户的月划入额度会减少,直接导致账户余额下降。
-
门诊共济机制的影响
部分个人账户资金会被调剂用于门诊共济保障,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这种调剂机制确保了门诊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但会减少个人账户的可用资金。
二、个人账户权益的保障
-
资金累计与转移
个人账户的资金具有累计性,未使用的余额会结转至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参保人员更换工作单位时,个人账户资金可迁移;若参保人死亡,余额可一次性转移给法定继承人。短期内的账户减少不会影响长期权益。
-
门诊保障提升的补偿效应
虽然个人账户月划入金额减少,但门诊共济保障范围扩大,更多门诊费用由统筹基金承担,整体医疗保障水平并未降低。例如,西安市改革后,门诊共济保障额度提高至1.5万元/年,显著提升了门诊保障能力。
三、改革的核心逻辑
医保共济通过“个人账户+门诊共济”的双轨保障机制,既保留了个人账户的灵活性和历史积累,又通过统筹基金增强了对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能力。这种设计旨在平衡个人自费与医保共济的权益,避免因改革导致个人保障削弱。
医保共济后个人账户余额确实会减少,但这是改革调整的必然结果,且通过制度设计保障了个人权益的连续性和整体医疗保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