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治疗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来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的重要手段,核心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和心境稳定剂等类别,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安全性和全程治疗原则。
-
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通过提升5-羟色胺水平缓解抑郁;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阻断多巴胺受体,控制幻觉妄想;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抑制神经兴奋性;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平衡双相障碍情绪波动。 -
治疗原则与用药规范
急性期需足量用药快速控制症状,巩固期和维持期坚持服药防复发。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因副作用更小被优先推荐,长效针剂适用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
常见不良反应与应对
短期可能出现嗜睡、胃肠道反应,长期需警惕代谢异常(如体重增加、血糖升高)。严重不良反应如恶性综合征需立即就医,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是关键。 -
个体化治疗与医患协作
药物选择需结合诊断、年龄和共病情况,患者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医生会根据疗效和副作用动态优化方案,配合心理治疗可提升整体效果。
提示:精神科药物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任何用药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因误解或恐慌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