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抗品种,综合防治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防治需结合农业防治、栽培管理及药剂防治。以下是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大斑病、小斑病的品种,是预防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同地区可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品种,必要时采用轮作或套种模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改善通风透光性。
-
合理密植与通风管理
控制种植密度,避免过密种植导致通风透光不良。高密度种植易加重病害传播,建议采用宽行距栽培。
-
田间清洁与病残体处理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将病叶、秸秆高温发酵后作堆肥或集中焚烧,减少病原菌越冬。轮作可进一步减少病原积累。
-
土壤管理
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结合深翻土地,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生长。
二、药剂防治措施
-
推荐药剂与使用方法
-
杀菌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75%百菌清800倍,间隔7天连喷2-3次。
-
杀虫剂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用于防治关联害虫(如玉米螟)。
-
微肥 :99%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等,配合喷药使用可促进灌浆和抗逆性。
-
-
用药时机与频次
优先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间隔7-10天重复2-3次,连续防治2-3周。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原抗药性产生。
三、其他管理措施
-
适时早播与避开高峰期
在土壤温度回升至10℃时播种,避开多雨季节,减少病害发生概率。
-
排水与湿度管理
保持田间排水良好,降低高湿环境对病害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覆盖遮阳网减少田间湿度。
-
监测与预警
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喷药。结合气象监测,预测病害流行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