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需结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田间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农业防治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大小斑病的最经济、最有效方法,需根据当地气候和栽培季节选择适宜品种。
-
合理轮作与土壤管理
实行2-3年轮作,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减少病原菌积累。播种前深翻土地,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
改善栽培环境
-
采用宽窄行种植或套种大豆,增强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
-
覆膜种植可保水保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
-
科学施肥与水分管理
-
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
-
避免积水,保持土壤湿润,减少病害高发期(如雨季)。
-
二、化学防治措施
-
药剂选择与使用
-
发病初期 :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800倍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
药剂轮换 :可配合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或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增强防治效果。
-
-
防虫与综合管理
-
在喷药时加入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可同时防治玉米螟、杆螟等害虫。
-
发病初期喷施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复配嘧菌酯,可预防穗腐病。
-
三、田间管理措施
-
及时清除病残体
发现病叶、病株后立即摘除并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传播。
-
中耕松土与排水
定期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透气性,及时排水防涝,增强植株抗逆性。
-
监测与预警
通过五点取样法监测病株率,当病株率达70%、病叶率20%时,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早播与密植优化 :适期早播避开雨季,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确保植株通风透光。
-
生物防治探索 :引入天敌昆虫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增强抗病性。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