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赋能、流程优化和服务下沉,通过智能监管、精简审批和基层网点建设,实现群众办事“少跑腿、零跑腿”。 当前,全国多地通过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已显著缩短业务办理时限、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例如门慢资格认定从20天压缩至“出院即办”,零星报销审核效率提升56%,基层医保服务站覆盖率达79%。
-
智能监管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国家医保局推动智能监管子系统全国应用,通过事前提醒系统与“两库”(规则库、知识库)公开,将监管关口前移。试点机构利用OCR技术实现票据智能审核,欺诈骗保行为发生率下降30%,形成“自查自纠+主动合规”的良性循环。 -
流程再造破解“慢、繁、难”
多地推行“综合柜员制”,将41个专项窗口整合为19个无差别受理窗口,38项业务实现“一窗通办”。同步精简材料34项,门诊慢特病备案等高频事项下放至定点医院,跨省通办专窗覆盖20项业务,群众办事平均耗时减少50%。 -
15分钟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层医保服务站延伸至乡镇、银行和药店,形成“1+5+66+N”四级服务体系。贺州市通过“医保电子地图”实现服务点智能导航,鄂尔多斯市在省界企业设立跨省服务站,参保登记、异地备案等事项“家门口可办”。 -
数字赋能驱动“零接触”服务
“刷脸结算”累计服务超16万人次,国家医保APP、地方小程序集成网办掌办功能,90%事项支持线上提交。丽江市通过抖音直播单场触达12万人,智能客服应答准确率达95%,构建“线上答疑+远程指导”的立体服务网。 -
人才培训夯实服务根基
勉县采用“理论+实操+案例”三维培训,针对镇村经办员开展系统操作特训;昭通市建立“即时响应+季度复盘”机制,通过月度问题台账动态优化服务,1900名基层人员实现从“专办”到“通办”的能力跃升。
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提升是持续性的民生工程,未来需进一步融合AI审核、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推动“智能预审”“无感办理”成为新常态。建议群众关注本地医保公众号,及时获取“免申即享”等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