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胆汁淤积的核心在于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通过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汁排泄。经典方剂如茵陈蒿汤、大柴胡汤,以及中成药茵栀黄颗粒等,能有效缓解胁痛、黄疸等症状,同时针对湿热或气滞等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 疏肝利胆基础方: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是治疗胆汁淤积的千年名方,茵陈清热利湿,栀子解毒,大黄通腑泻热,三药协同促进胆汁流动。现代中成药茵栀黄颗粒在此基础上优化,便于服用且效果显著。
- 对症加减配伍:气滞型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湿热型配伍金钱草、黄芩增强清热利湿之效;若伴结石,可加入青皮、枳壳行气化石,但需根据结石大小调整方案(如小于1cm可直接排石,大于2cm需先消炎化石)。
- 通降六腑法则:国医大师吴咸中提出“疏肝—清热—通腑”三步法,强调通过柴胡、大黄等药物疏通胆道,结合茵陈、金钱草稀释胆汁,最终实现淤积排出。急性发作期可辅以穴位按压或热敷缓解疼痛。
- 生活调护配合:治疗期间需避免油腻饮食,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定期复查调整药方,避免长期依赖单一药物。
提示:中药需辨证使用,严重胆汁淤积或合并感染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可饮用茵陈茶辅助调理,但孕妇及体虚者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