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险种主要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商业健康保险五大类型,形成覆盖全民、分层保障的医疗保障体系。职工医保与单位强关联,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人群广覆盖,大病保险有效减轻高额医疗负担,构成我国医保体系的核心框架。
-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城镇就业人群及灵活就业者,强制参保、按月缴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费用(单位缴纳约6%-10%,个人2%)。建立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双重保障机制,门诊住院均可报销,退休后满足缴费年限可免缴保费终身享受待遇,报销比例最高达85%-95%,含生育保险合并保障。 -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整合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非就业居民、学生儿童及农村人口,实行年度缴费(2025年个人缴费约380元/年,财政补助650元)。采用“一制多档”模式,侧重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基层医院报销比例75%左右,支持线上参保地变更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
大病保险
作为基本医保的延伸,针对高额医疗费用二次报销,起付线为当地居民年人均收入50%,报销比例分段递增至70%,涵盖靶向药、罕见病等特殊治疗项目,部分省市实现“一站式”结算,无需额外申请。 -
医疗救助
兜底保障低收入群体与支出型困难家庭,提供参保资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四重帮扶。救助对象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年度限额可达10万元。 -
商业健康保险
包括百万医疗险、重疾险、惠民保等,补充基本医保未覆盖的自费项目与高端医疗服务。惠民保类产品年保费百元左右,突破年龄与健康告知限制,适合慢性病人群投保,但报销范围受医保目录限制。
参保人需根据自身就业状态、健康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险种组合,注意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不可重复参保。跨地区流动应及时办理参保地变更,通过政务平台或定点医疗机构完成异地就医备案,确保待遇无缝衔接。特殊群体可叠加医疗救助与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