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水肿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辨别阳水与阴水、脏腑虚实及病因病机,采用发汗、利小便、温补等个性化方案,显著改善症状并调节体质。
-
辨证分型:水肿分为阳水(风水相搏、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和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瘀水互结)。阳水起病急,多属实证,需疏风清热或利湿解毒;阴水病程长,多属虚证,需温补脾肾或活血化瘀。
-
经典治法:遵循“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原则。风水相搏用越婢加术汤宣肺行水,湿热壅盛用疏凿饮子分利湿热;脾虚湿困用实脾饮温阳健脾,肾阳衰微用真武汤温肾化气。
-
脏腑调理:水肿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失通调需宣肺利水,脾失健运需健脾化湿,肾失开阖需温补肾阳,兼顾三脏协同调理。
-
临床案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初诊风水相搏型以清热利水为主,后期阴水证转为温补脾肾,配合活血化瘀药如茜草、生地榆,逐步恢复气化功能。
提示:水肿患者需避免高盐饮食,配合适度运动,定期复查。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套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