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的说法是正确的。尽管全球已有极少数通过高风险骨髓移植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案例,但这类方法因基因匹配罕见、手术风险极高且仅适用于特定患者,无法普及。当前医学共识是:艾滋病仍属不可治愈的慢性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接近常人。
-
治愈案例的局限性
全球仅约10例艾滋病患者通过携带CCR5Δ32基因突变的骨髓移植实现长期缓解,但这类移植需同时满足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治疗需求,且供体基因突变概率极低(约1%北欧人群)。术后仍需长期观察,无法确保病毒彻底清除。 -
病毒特性决定根治难度
HIV病毒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形成“病毒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仅能抑制复制,无法清除潜伏病毒。一旦停药,病毒会迅速反弹。其高变异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使疫苗研发困难重重。 -
现有治疗方案的突破
ART已能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实现“治疗即预防”(U=U)。长效注射剂、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正在研究中,但均未达到根治效果。患者需终身服药以维持疗效。 -
公共卫生与患者管理
早期检测和规范治疗可使感染者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从“致死病”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但社会歧视和医疗资源不均仍是挑战。
总结: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但科学进步已大幅改善患者生存状态。坚持治疗、预防传播仍是关键,未来需持续投入研究以实现根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