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汗类病(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的异常出汗病症,核心表现为自汗(白天不自主出汗)、盗汗(夜间睡中汗出)等,严重者可伴随气虚、阴虚或湿热症状。其治疗需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等调理体质,而非单纯止汗。
-
分类与典型表现
汗证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动则汗出更甚;盗汗常见于阴虚内热,醒后汗止;黄汗则因湿热郁蒸,汗液染衣;脱汗和战汗多为急重症信号,提示阳气虚脱或正邪交争。 -
病因与病机
根本原因为阴阳失衡,涉及肺、脾、肾等脏腑。气虚则固摄无力,阴虚则虚火迫津,湿热则郁蒸汗泄。情志失调、饮食辛辣或久病体虚均可诱发,小儿多因禀赋不足或调护失宜。 -
辨证治疗原则
- 虚证:肺卫不固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阴虚火旺用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
- 实证:湿热选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泄热。
- 外治法:针灸(如补合谷、泻复溜)、穴位贴敷(五倍子粉填脐)或药浴辅助收敛止汗。
-
日常调理建议
避免辛辣厚味,适当食用浮小麦、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保持情绪平稳,适度锻炼以增强卫气;汗多时及时擦干防外邪侵袭,儿童需注意营养与睡眠。
提示:异常出汗可能是内在疾病的反映,如甲亢、结核等需先排除。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需专业辨证后用药,切勿自行套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