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锈宁、三唑类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选择需结合防治阶段、抗药性情况以及地区病害流行特点,综合推荐如下:
一、主流有效药剂及特点
-
粉锈宁(三唑酮类)
- 高效防治白粉病,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可湿性粉剂或乳剂使用,低量喷雾即可控制病情。 - 优势:兼治纹枯病、叶枯病等,减少重复喷药次数,降低成本。
-
三唑类杀菌剂(如己唑醇、戊唑醇、氟环唑)
- 预防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未发病或初期阶段,可抑制赤霉素合成,抑制病菌生长。 - 注意:长期单一使用易产生抗药性,建议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
醚菌酯、嘧菌酯
- 预防性和治疗性均较好,对三唑类抗药性强的地区效果显著,持效期长。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
- 杀菌谱广,渗透性强,对线粒体呼吸抑制,可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
二、防治原则与建议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冬小麦秋播前清除自生麦,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病情指数达5%-8%)喷药控制。
-
轮换使用药剂
- 避免长期单一使用三唑类,可轮换使用粉锈宁、醚菌酯等,延缓抗药性产生。
-
综合防治措施
- 搭配农艺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深翻晒土壤、控制田间湿度;发病后期可配合灌根或叶面喷施杀菌剂。
三、使用注意事项
-
浓度与剂量 :严格按说明书或技术规范配比,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
安全间隔期 :乳剂类农药需间隔7-10天喷施2次,避免过早重复喷药。
-
抗药性监测 :若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效果下降,需及时更换药剂并调整用药方案。
通过合理选药、科学配比及综合管理,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