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在肝脏、脑部等器官异常沉积为特征,可引发肝硬化、神经系统损伤及角膜色素环等典型症状。 关键亮点包括: ①全球发病率约1/3万,但中国人群携带率较高; ②青少年高发,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③少数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但误诊率高达70%。
-
遗传机制与病理基础
由13号染色体上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铜转运蛋白功能障碍,引发胆汁排铜减少及铜蓝蛋白合成异常。过量铜沉积在肝脏、脑基底核、角膜等部位,造成多器官进行性损伤。 -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 肝型:儿童多见,表现为肝炎、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
- 脑型:青少年及成人常见,出现震颤、肌张力障碍、精神异常等;
- 混合型:兼具肝脑症状,或合并肾损害、溶血性贫血等。
-
诊断与治疗关键
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及基因检测是核心诊断依据。治疗需终身低铜饮食,并联合药物(如青霉胺、锌剂)促进排铜,晚期可考虑肝移植。
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若出现不明原因肝病或神经系统症状,建议及时筛查铜代谢指标,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