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因诊疗行为导致患者损害时,赔偿问题需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具体流程和标准如下:
一、赔偿前提与责任认定
-
过错与因果关系
需通过医疗鉴定确定医生是否存在诊疗过错,且该过错与患者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有过错的,需承担赔偿责任。
二、赔偿范围与标准
-
直接损失
-
医疗费 :实际发生的合理治疗费用(不含原发病费用)。
-
误工费 :因治疗导致的收入损失,有固定收入按实际减少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按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
护理费 :需护理时按护理人员收入或医疗事故发生地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
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 :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
-
-
间接损失
-
残疾赔偿金 :根据伤残等级(10级至1级)按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最高赔偿30年(60岁以上不超过15年)。
-
辅助器具费 :因残疾需配置器具时按普及型器具费用计算。
-
丧葬费、死亡赔偿金 :造成死亡的需赔偿丧葬费(按当地标准)及死亡赔偿金(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
三、赔偿程序
-
协商解决
患者可先与医疗机构协商赔偿事宜,明确赔偿项目及金额。
-
行政调解
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卫生部门会组织专家评估后促使双方和解。
-
诉讼途径
通过法院诉讼主张权利,需提供医疗鉴定报告、病历等关键证据。
四、注意事项
-
证据保留 :封存病历、检查报告等医疗资料是关键。
-
时效性 :医疗纠纷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后果1年内提起诉讼。
-
追偿权 :医疗机构可向有过错的医生追偿,医生构成犯罪的需承担刑事责任。
建议患者及时委托专业律师处理,以确保权益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