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病未全面纳入医保的核心原因在于医保“保基本”的定位与非治疗性项目的高成本矛盾。目前医保仅覆盖拔牙、补牙等治疗性项目,而种植牙、正畸等修复美容类项目因属于非必需医疗需求且费用高昂,暂未纳入报销范围。
我国医保制度遵循“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原则,优先保障疾病治疗类项目。牙体牙髓治疗、牙周病等疾病相关项目已纳入医保,但镶牙、种植牙等被归类为“非疾病治疗项目”或“康复性器具”,属于改善生活质量的非刚性需求。例如,单颗种植牙费用可达万元,若纳入医保将大幅挤占基金资源,影响其他重大疾病保障。
经济承受力是另一关键因素。当前城乡居民医保人均年筹资约900元,基金盘子有限。若将高值牙科项目纳入,可能引发过度医疗和基金穿底风险。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也多通过商业保险覆盖此类项目,而非基本医保。
部分地区已尝试扩大牙科报销范围。例如安徽黄山将15项口腔治疗纳入医保,但修复类项目仍排除在外。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基金积累,部分项目可能逐步纳入,但短期内全面覆盖难度较大。
提示:日常口腔护理和及时治疗可降低高额牙科支出风险。治疗性项目尽量选择医保定点机构,非必需项目可通过商业保险或分期支付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