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在职期间因重大疾病死亡,其家属可依法获得丧葬补助金、一次性抚恤金及供养亲属救济费,具体权益取决于是否被认定为工伤。若符合“工作时间+工作岗位+48小时内死亡”条件,则按工亡标准赔偿;否则按非因工死亡待遇处理,企业通常需承担基础丧葬费及补偿金。
重大疾病死亡的工伤认定核心在于突发性与时效性。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员工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且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享受工亡待遇。此时赔偿包括:丧葬补助金(6个月地区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月发放)及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例如,一名工程师在办公室突发心梗,送医后24小时死亡,家属可申请全额工亡赔偿。
非工伤情形下,企业仍需履行人道责任。即使疾病与工作无关,企业也需支付丧葬补助费(通常为1-2个月平均工资)和一次性救济金(按工龄计算,最高12个月工资)。部分企业还会额外提供医疗救助费,尤其是对癌症等绝症患者。需注意,若员工因酗酒、犯罪等自身过错导致疾病,企业可免除责任。
家属应及时保存医疗记录与劳动关系证明。申请赔偿时需提交死亡证明、病历、劳动合同等材料,工伤认定需在1年内提出。建议优先通过医保报销医疗费,再向企业申请补充补助。对于争议案件,可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
员工健康保障需企业与家庭共同重视。企业应定期体检、购买补充商业保险,而家属需关注员工工作强度及病史,突发不适时立即送医以保留时效证据。法律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各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