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多糖贮积症二型(MPS II)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IDS基因缺陷导致酶活性缺失,引发粘多糖在全身组织堆积,主要影响男性患者。 典型表现为进行性面容粗陋、骨骼畸形、器官肿大及神经系统退化,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种临床类型,重型患者多在儿童期发病且预后较差。
-
病因与遗传机制
粘多糖贮积症二型由IDS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2S)。酶活性不足导致硫酸皮肤素(DS)和硫酸乙酰肝素(HS)无法正常降解,在溶酶体内蓄积并损伤多器官功能。遗传模式为X连锁隐性,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携带者。 -
核心临床表现
- 重型:2-4岁起病,表现为前额突出、鼻梁塌陷等面部特征,关节僵硬、脊柱后凸等骨骼异常,肝脾肿大及心脏瓣膜病变。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认知倒退、听力视力丧失,多数在10-15岁内因呼吸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死亡。
- 轻型:症状较轻且进展缓慢,可能保留部分认知功能,生存期可延长至成年,但仍需应对骨骼和心血管并发症。
-
诊断与治疗进展
通过尿粘多糖检测(DS/HS升高)、酶活性测定及基因检测确诊。目前酶替代疗法(ERT)可缓解躯体症状,但无法穿透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早期干预中可能延缓疾病进展,新型基因疗法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早期识别与多学科管理是关键,建议有家族史的孕妇进行产前基因检测。虽然现有治疗无法完全治愈,但规范干预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