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标准通常涵盖多方面内容,关键亮点在于合理的区域设置、规范的诊疗服务、完善的信息化支撑及持续的质量改进。具体标准如下:
- 区域设置与布局:一般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需设相对独立区域,内部按便于诊疗和健康管理划分功能区,像诊前服务区、候诊区(健康宣教室)、全科诊室、检查区等,且尽量在同一楼层。诊前服务区要醒目设置标识,配备电脑、打印机、身高体重仪、血压测量仪、血糖仪等设备;候诊区要有候诊椅、宣教影像设施及资料;全科诊室需独立,有电脑、诊疗桌椅、诊查床等;检查区应具备 B 超、心电图等检查设备,若暂时无法满足,可依托合作资源通过移动设备或转至牵头医院检查。
- 诊疗服务规范:依据国家相关指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制定诊疗和管理流程。诊前,由医生助手进行健康指标监测、资料采集与核对、健康教育等,门诊人次多的机构宜设二次分诊。诊中,全科医生按临床路径诊治,进行健康指标监测、并发症筛查、综合评估,实施分级分层管理,给予药物调整、治疗指导及预约就诊、精准转诊。诊后,利用信息化手段补充完善资料、评估患者、预约复诊及开展随访管理。
- 信息化支撑:完善区域慢性病患者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多方参与、数据共享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以此形成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流程。
- 人员配备与培训:配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慢性病诊疗、健康管理、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门诊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需从多方面着手,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诊疗与健康管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