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样损害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其中内镜下切除是首选方法,同时需配合抗炎治疗和定期复查。
-
手术切除
对于较大的或有癌变风险的息肉样损害,内镜下切除术(如EMR或ESD)是主要手段。这类微创手术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需禁食1-2天以避免出血。 -
药物治疗
炎症性息肉可短期使用抗炎药(如糖皮质激素)控制黏膜水肿;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息肉需根除细菌治疗。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停药。 -
生活习惯调整
- 饮食:减少辛辣、腌制食物,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西兰花)
- 戒除烟酒:降低黏膜反复刺激风险
- 控制体重:BMI超过24者需减重,肥胖易诱发代谢相关性息肉
-
定期监测
术后每6-12个月复查胃肠镜,家族性息肉病患者需基因检测。发现异常增生时,监测周期缩短至3个月。
早期干预的息肉样损害预后良好,但忽视复查可能导致复发或恶变。出现便血、腹痛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