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稽留热首先需明确病因, 针对感染性因素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非感染性因素则需对应治疗,同时配合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营养、卧床休息等辅助措施。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24 小时内波动不超过 1℃,常由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伤寒)和非感染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暑)引起。
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稽留热,医生会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若是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会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感染,可采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非感染性疾病引发的情况,像系统性红斑狼疮,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中暑引起的则需快速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
物理降温也是常用手段,可采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还可以使用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帮助散热。在患病期间,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能量供应。患者应多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让身体集中精力对抗疾病。
改善稽留热,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补充以及充分休息。若稽留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