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医保政策迎来多项重要调整,重点包括门诊统筹待遇提升、大病支付限额提高、新生儿报销范围扩大以及诊疗项目分类优化,旨在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并简化报销流程。以下是核心变化的具体解析:
-
待遇提升与限额调整
城镇居民门诊统筹实行二次补偿报销,初次报销30%,二次补偿比例达20%,同时取消门诊医疗费用定额返还。大病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年度支付限额从12万提至15万,城镇职工从32万提至35万,覆盖范围更广。 -
覆盖人群与筹资优化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覆盖所有非职工群体,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可灵活参保。筹资机制强调个人与政府责任共担,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重,并允许地区差异过渡。 -
特殊群体保障升级
新生儿出生90天内参保可追溯报销住院费用,缴费标准针对学生、老年居民等群体适度上调,但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仍享受免缴费政策。 -
诊疗项目与报销简化
调整809项诊疗项目支付类别,部分乙类项目自付比例降至0%,丙类项目减少。职工门诊放化疗取消现金报销流程,直接划卡结算,大幅减少患者跑腿成本。
这些政策通过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受益面及优化服务流程,显著提升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与便捷性,为后续医保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