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闭锁是一种先天性食管发育畸形,表现为食管中断形成盲端或与气管异常连通(食管气管瘘),导致新生儿无法正常吞咽,典型症状为出生后流涎、呛咳和呼吸困难。 发病率约为1/3000~1/4500,需在新生儿期紧急手术修复,国内治愈率已达90%以上,但术后需长期监测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
病因与分型
胚胎发育3~6周时前肠异常分化导致食管闭锁,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根据闭锁位置和是否合并瘘管分为5型:最常见的是Ⅲ型(占86.5%),即食管近端盲端、远端与气管相通;最严重的是Ⅳ型,两端均与气管形成瘘管。 -
典型症状
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反流、吐白沫,首次喂奶时呛咳、发绀(皮肤青紫),部分因胃液反流引发吸入性肺炎。若合并食管气管瘘,空气进入胃部会导致腹部鼓胀,而营养摄入不足则引发脱水、消瘦。 -
诊断与治疗
产前超声可通过胃泡消失、羊水过多间接提示;出生后通过食管造影或胃管插入受阻确诊。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优先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结扎瘘管并吻合食管,低体重患儿可能需分期手术。术后需呼吸支持、静脉营养及抗感染治疗。 -
预后与护理
术后患儿需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定期复查食管通畅度。约30%可能出现吻合口狭窄,需内镜扩张;长期需关注胃食管反流问题。家长应掌握拍背排痰、伤口护理等技巧,避免呼吸道感染。
早期手术干预是生存关键,若孕期发现羊水异常或产后出现喂养困难,应立即就医排查。随着微创技术普及,多数患儿术后可正常生长发育,但需终身随访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