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医保体系的正式起步。这一改革将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转向社会化保障,关键突破在于确立了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相结合的模式,后续逐步扩展至城乡居民医保(2003年新农合试点、2017年城乡医保并轨),形成全球覆盖人数最多的医疗保障网。
-
城镇职工医保率先启动。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覆盖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在职与退休人员,到2000年底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基本完成制度建立。
-
农村医保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2002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次年启动试点,采用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机制,2010年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报销比例从初期30%提升至70%以上。
-
制度整合实现全民覆盖。2016年国务院发文整合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2017年起全国推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消除城乡差异。截至2023年,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财政补助标准从2003年人均20元增至2023年的610元。
-
重大疾病保障持续强化。2012年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对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叠加医疗救助制度,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实际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0%-90%。
医保改革仍在深化,2020年推出医保电子凭证实现“一码通”,DRG/DIP付费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未来将重点推进跨省直接结算、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和罕见病用药保障,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