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是国家医保局制定的统一编码体系,通过“一级学科分类、二级用途品目、三级功能品种”三级框架实现耗材精准管理,核心功能包括招标采购、医保支付和价格监测。其20位编码结构(C+分类码+通用名码+特征码+企业码)确保“一品一码”,全国通用。
-
分类逻辑与层级
耗材按学科、用途、功能分为17大类,例如C01非血管介入材料、C03骨科材料。二级分类细化用途(如呼吸介入材料),三级定位具体品种(如气管支架)。材质和规格通过特征码区分,如硅酮覆膜支架编码为C01010100103001。 -
编码规则解析
编码首位“C”标识耗材,后续6位分类码对应三级分类,3位通用名码统一命名(如“216-敷料”),5位特征码描述材质规格,末5位企业码关联生产商。例如C02070300401003表示“聚氨酯中心静脉导管”。 -
应用场景与动态维护
企业需通过国家医保编码库申报,耗材赋码后需结合地方政策确定收费资格。数据库定期更新,2025年已覆盖8.5万条代码,支持精准查询和UDI码关联。
提示: 企业申报时需确保产品属于17类范围,并关注材质特征的准确性,避免因分类错误影响招采和医保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