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启动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强门诊共济保障能力,并通过“家庭共济”“跨省共济”等举措惠及更多参保人。改革通过调整个人账户资金划转方式,将部分资金转入统筹基金池,用于扩大门诊报销范围(如常见病、慢特病),同时允许个人账户资金在家庭成员间共享,甚至跨省使用,显著提高了医保资金的灵活性和保障水平。
-
门诊共济保障升级
改革后,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支付比例从50%起步,部分地区已覆盖慢特病门诊。例如,广州市参保人门诊人均报销金额从150元增至380元,退休人员报销比例更高。此举缓解了“小病自付压力大、个人账户资金闲置”的矛盾。 -
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范围扩大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可支付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的医疗费用或居民医保缴费。河北、江苏等地已实现省内异地共济,2025年试点省份进一步扩大至跨省使用。例如,河北参保人可为北京就医的亲属直接支付医药费,无需异地备案。 -
跨省共济与“医保钱包”创新
国家医保局推出“医保钱包”功能,关联医保电子凭证,支持近亲属间实时转账。截至2025年,11省81个统筹区已开通该服务,资金可用于跨省就医购药、缴纳居民医保费等,惠及1.5亿流动人口。 -
资金盘活与长期效益
改革前全国医保个人账户累计结余1.4万亿元,部分资金长期沉淀。通过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联动,资金向需求更大的群体倾斜,如退休人员、慢病患者等,整体报销额度提升153%(如广州案例)。
总结:医保个人账户改革通过权益置换和共济机制优化,实现了“资金从个人积累到全民共享”的转变。参保人需及时绑定家庭成员、开通“医保钱包”,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未来,随着全国共济网络完善,医保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均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