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名称的由来可综合历史记载与文化背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说法:
一、 以“矩州”得名
-
历史渊源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率部归顺北宋,建立矩州(今贵阳一带)。因当地少数民族将“矩”读作“贵”,与“贵”同音,宋太祖赵匡胤在《敕普贵书》中首次使用“贵州”一词。
-
官方文书记载
自北宋起,“贵州”开始出现在政府公文和史书中,至明代成为省名。至清朝雍正年间,因避讳“皇”字,正式定名为“贵州省”。
二、 与彝族文化相关
-
罗氏鬼国说
宋朝末年,贵州中部存在罗氏鬼国(或称罗施鬼国),因“鬼”字带有不祥寓意,被改为“贵”,与中原王朝的“黔”(黑色)形成对应。但此说法缺乏直接文献证据,更多是推测性解释。
三、 其他可能性
-
地形因素
部分说法认为贵州因地势崎岖、物资运输成本高而得名“贵州”,但此说法未得到明确史料支持。
总结
贵州名称的确立以“矩州”归顺北宋为起点,因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贵州”,并承载着中原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与地理认知。这一名称既反映了历史事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