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DIP付费通俗来说,就是医保根据病种和治疗方式“打包定价”,比如阑尾炎统一按1.5万元结算,医院多花不补、省下归己,类似“团购套餐”模式,目的是控制过度医疗、让收费更透明。
-
核心逻辑:病种“明码标价”
将疾病和治疗方式组合成固定“套餐”,比如糖尿病常规治疗、骨折手术等,每个套餐对应一个医保支付标准。医院实际花费高于标准需自行承担,低于标准可留存结余,倒逼医院优化成本。 -
与DRG的区别:粗放VS精细
DIP按病种直接分组(如“阑尾炎+手术”),适合常见病;DRG则细分病情严重程度(如“阑尾炎穿孔”需更高费用),适合复杂病例。两者互补,共同减少“小病大治”。 -
患者受益点:费用更可预期
患者治疗前可参考病种均价,避免“天价账单”;同时医院为控制成本,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或药品,间接减轻患者负担。 -
争议与挑战
部分医院可能为省钱降低服务质量,或推诿重症患者(因治疗成本高)。需配套监管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不缩水。
DIP付费本质是医保、医院、患者的“三方博弈”,用标准化定价平衡医疗资源,未来需持续优化分组规则和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