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的两个参保账户分别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前者用于报销医疗费用,后者可支付门诊、购药等个人医疗支出。 统筹账户由医保基金统一管理,覆盖住院、大病等集体报销项目;个人账户资金归个人所有,余额可累积或家庭共用,部分地区还支持购买商业保险。两者协同作用,既保障群体医疗公平性,又满足个性化需求。
参保人缴纳的医保费用按比例划入两个账户。以职工医保为例,单位缴费大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退休人员通常免缴个人费用,但仍享受账户划拨。城乡居民医保则普遍不设个人账户,部分试点地区通过门诊统筹替代其功能。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北京允许个人账户自由支取,而上海仅限医疗用途。
统筹账户遵循“互助共济”原则,报销时需达到起付线且不超过封顶线,按医院等级设定不同比例。异地就医需提前备案才能直接结算。个人账户除支付医保目录内费用外,部分地区已开放体检、疫苗接种等健康管理支出。改革趋势显示,个人账户正逐步扩大使用场景,同时门诊费用纳入统筹报销的比例持续提高。
合理利用双账户能最大化医保权益。优先使用个人账户支付小额费用,保留统筹账户应对大额支出;定期查询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防止盗刷;家庭共济功能可整合闲置资金。注意地方政策更新,如个别省份已取消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划拨,改为提高门诊报销待遇。医保双账户设计本质是平衡社会共担与个人自主权,理解规则才能高效使用这一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