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目前尚未实现全国通用,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且医保电子凭证可全国使用。关键进展包括:住院费用跨省结算比例达70%以上、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扩围、医保码全国互认,但报销政策和目录仍存在地区差异。
-
跨省住院结算基本实现全国覆盖
2024年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38亿人次,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0%左右,起付线和封顶线按参保地政策执行。但非急诊未备案的报销比例可能降低10%-20%,且省外就医起付线普遍高于本地(如最低2000元)。 -
门诊结算逐步推进但存在限制
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推广至80%统筹地区,但部分慢特病需提前备案。例如,辅助生殖技术虽纳入31省医保,但报销比例和项目仍由地方制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后,基层门诊报销便利性提升。 -
医保电子凭证全国通用
医保码(电子凭证)支持全国所有省份的定点机构扫码结算,包括购药、住院和备案后的异地门诊。激活后无需实体卡,但需注意参保地信息是否正确,否则可能导致支付失败。 -
政策与目录差异仍存
医保药品目录虽全国统一(2025年增至3159种),但地方可调整乙类药品自付比例。例如,肿瘤靶向药ALK抑制剂虽全线报销,但部分省份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限制不同。新规取消目录外费用保底报销后,自费项目需提前确认。 -
连续参保影响待遇
2025年起,断保后再参保将面临3个月等待期,且大病保险额度降低。相反,连续参保4年以上可提高年度支付限额(最高提升20%),零报销人员次年也能享受额度奖励。
提示:跨省就医前务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备案,优先选择开通异地结算的机构。实时查询医保目录内药品和定点机构,可最大限度减少自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