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医保卡买药时价格更高,主要与医保目录内外定价差异、报销比例限制、药店加价策略有关。医保卡并非覆盖所有药品,部分高价药需自费承担,同时药店可能对医保药品采取特殊定价规则,导致实际支付金额增加。
一、医保目录内外药品价格差异
医保卡仅能购买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目录外药品需自费购买。药店常将目录外药品(如进口药、新特药)与目录内同类药品混放,若患者未主动要求使用医保目录内药品,可能误购高价自费药。医保目录内药品虽价格统一,但部分药店对医保支付部分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变相抬高购药成本。
二、药店加价与报销比例限制
药店销售医保药品时,可能存在加价行为。例如,部分药店对医保支付药品标注高于市场价的“医保价”,或通过捆绑销售(如搭配保健品)间接提高费用。医保报销比例因药品类别、地区政策而异,乙类药通常需自付10%-30%,剩余部分从医保账户扣除,患者直观感受为“总价更高”。
三、个人账户余额不足影响
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较少时,购药需叠加使用现金支付。例如,某药品总价100元,医保报销70%,患者需自付30元。若账户余额仅50元,剩余20元需现金支付,对比现金全额购药(可能享受药店折扣),会形成“用医保更贵”的错觉。部分药店对现金支付提供促销优惠,但对医保支付药品维持原价,进一步拉大价差。
四、医保控费与价格监管差异
医保药品受政府集中采购价约束,价格透明且稳定;而现金购药可能因药店促销、竞争激烈等原因出现浮动折扣。例如,同一盒药医保结算价为50元,现金支付可能享受“会员价45元”。这种价格双轨制导致患者误认为医保结算不划算,实则为市场行为与医保控费机制差异所致。
建议购药前主动确认药品是否在医保目录内,优先选择集采中选药品;关注药店医保结算价与现金价差异,合理选择支付方式;定期查询个人账户余额,结合报销比例规划购药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