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按病种分值医保支付工作规范,综合相关文件信息整理如下:
一、政策背景与依据
-
国家层面
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21年印发《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试行)》,提出以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为核心,结合点数法和区域总额预算,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
地方实施
广东省于2023年出台《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分值付费管理办法》,明确2025年2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广州市作为试点地区先行先试。
二、核心机制与内容
-
分值付费体系
-
通过建立病种分值库,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成本等因素确定分值,医保支付金额与分值直接挂钩。
-
实施区域总额预算管理,将年度医保基金按病种分值进行分配,促进医疗机构间公平竞争。
-
-
协议管理
- 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结算清单、数据上传等义务,建立协商谈判机制,激励医疗机构控制成本。
-
监督管理
-
建立数据监测与评估体系,对医疗机构费用结算、服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防范基金风险。
-
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将结果与医保支付额度调整、医疗机构评级等挂钩。
-
三、重点亮点
-
中医药支持
- 单独设立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和中医日间治疗病种分值,适当提高中医治疗服务的付费标准,鼓励医疗机构发展中医药。
-
协同机制
- 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商业健康保险等政策协同,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四、实施步骤与目标
-
基础建设
- 完善病种目录库和分值测算模型,建立区域总额预算和结算平台。
-
试点推广
- 在广州市开展试点运行,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至全省。
-
持续优化
- 根据运行数据调整分值和支付标准,动态优化医保资源配置。
五、意义与影响
通过规范医保支付行为,降低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同时激励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医保基金的高效使用和参保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