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病症,多因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或寒湿中阻导致,临床以温胃散寒、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要治法。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不同证型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
脾胃寒凝痰阻型
表现为上腹闷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舌淡苔白。治宜温胃散寒、降气化痰,常用方剂如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减。例如一例33岁女性患者,经温散寒湿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 -
寒湿中阻兼肝胃失调型
常见胃痛伴反酸、胃胀、脉弦有力,多因饮食生冷诱发。治疗需温散寒湿、调和肝胃,如平胃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佐以吴茱萸泄肝和胃,10岁患儿服药1剂即痛止。 -
肝气犯胃型
特征为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需疏肝理气,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辅以茵陈清热,延胡索止痛,对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效果显著。 -
中焦虚寒兼肝胃不和型
多见于术后或久病者,症见腹胀便溏、消瘦乏力。异功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可温中祛寒、调和肝胃,58岁患者服药7剂后腹胀明显改善。 -
脾胃失和伴胃络损伤型
长期胃痛伴肠腺化生者,需调理脾胃、修复胃络,如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等组合,52岁患者连服3个月后病理检查显示肠化消失。
胃脘痛治疗需辨证精准,结合体质与病程灵活用药,日常避生冷、调情志可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