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医保仅从个人账户扣款,是因为医保改革后单位缴费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2%)仍计入个人账户,旨在通过门诊共济机制提升整体保障水平。此举并非削减福利,而是将资金转化为更高效的门诊报销能力,尤其惠及慢性病患者和退休人员。
-
改革核心逻辑:原单位缴费部分30%划入个人账户的规则已取消,全部转入统筹基金。个人账户资金减少,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普遍达50%以上,实际保障能力增强。例如,武汉退休职工周某改革后个人账户少划入1404元,但因门诊报销多获2586元待遇。
-
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改革前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占比过高(占医保基金32%),导致“健康人花不完、患者不够用”。改革后统筹基金收入显著增长(2023年同比增长26%),资金更集中于实际医疗需求。
-
法律属性澄清:个人账户资金属于医保基金而非个人财产,仅授权个人定向使用。社会保险法未将其定义为永久性制度,未来可能进一步优化共济功能。
-
退休人员特殊安排:部分地区对退休人员实行过渡期政策,如2024年起按固定额度划入(如70岁以下每月100元),确保待遇平稳衔接。
-
家庭共济拓展:个人账户可用于配偶、子女等近亲属的医疗支出,进一步放大保障覆盖范围。
医保改革本质是“用结构优化换普惠福利”,个人账户缩水背后是更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参保人可通过查询医保平台掌握账户动态,合理规划家庭医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