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震颤是身体在特定姿势下(如站立或手臂平伸)出现的不自主抖动,主要与神经系统异常放电有关,常见诱因包括遗传性特发性震颤、代谢紊乱(如肝昏迷、低血钾)以及药物或酒精中毒等,部分患者饮酒后症状可能短暂缓解。
- 特发性震颤:这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姿势性震颤,表现为手部、头部或声音的规律性抖动(频率8-12次/秒),情绪紧张或疲劳时加重,约60%患者有家族史。
- 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衰竭、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引发震颤,特点是全身性代谢紊乱伴随高频震颤,纠正原发病后症状改善。
- 中毒或药物因素:汞、铅中毒或长期使用β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震颤,酒精中毒时震颤在静止期不明显,但维持姿势时显著。
-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系统萎缩等除震颤外,常伴运动迟缓或肌强直;小脑病变则可能引发低频意向性震颤(如指鼻测试时加重)。
- 直立性震颤(罕见):仅站立时触发的高频腿部震颤(13-18Hz),患者常诉站立不稳但行走正常,易被误诊为心理因素。
若发现体位性震颤,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自行用药。日常可通过减少咖啡因、调节情绪及物理训练辅助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