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IHC)是病理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原理,在组织切片上精准定位蛋白质表达,广泛应用于癌症分型、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微观的分子变化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彩色信号。
- 基本原理
- 利用抗体与靶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 酶标系统(如HRP/AP)催化显色反应
- 不同染色部位提示蛋白定位(胞膜/浆/核)
- 关键实验步骤
- 样本前处理:石蜡切片需抗原修复
- 一抗孵育:针对目标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 显色系统选择:DAB(棕黄色)最常用
- 复染对比:苏木素染细胞核(蓝色)
- 结果判读要点
- 阳性信号特征:颗粒状/弥漫性着色
- 评分标准:通常考虑染色强度+阳性细胞比例
- 常见对照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
- 临床应用场景
- 肿瘤诊断:ER/PR/HER2指导乳腺癌治疗
- 感染病原检测:HPV、EB病毒等
- 免疫性疾病:CD标记物分析淋巴细胞亚群
- 技术优势
- 可视化强:直接观察蛋白表达位置
- 兼容性好:常规病理标本即可检测
- 成本效益:单次可检测多个指标
- 注意事项
- 抗体选择至关重要(克隆号/物种匹配)
- 固定时间影响抗原表位暴露
- 判读需结合HE染色形态学背景
免疫组化报告需由专业病理医师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部分疑难病例建议结合分子检测。当染色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需考虑重复实验或采用其他验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