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膜脱落是指肠道内壁的粘膜层发生剥离或损伤的病理现象,常见于炎症性肠病、感染或物理损伤等情况,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便血和腹泻。
-
病因
-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长期炎症可导致粘膜损伤脱落。
- 感染:细菌(如艰难梭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破坏肠道粘膜屏障。
- 物理或化学刺激:剧烈腹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内镜检查可能引发粘膜损伤。
-
症状
- 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可能伴随痉挛感。
- 便血或粘液便:粘膜损伤导致出血,粪便可能带有鲜血或暗红色物质。
- 腹泻: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引发频繁稀便。
-
诊断方法
- 内镜检查:结肠镜或小肠镜可直接观察粘膜脱落情况。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辅助评估肠道整体状况。
- 实验室检测:粪便潜血试验或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帮助判断病因。
-
治疗与护理
- 药物治疗:抗炎药(如美沙拉嗪)、抗生素(针对感染)或免疫抑制剂可能适用。
-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高纤维食物,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手术干预:严重病例(如肠穿孔)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肠道刺激因素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