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用性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失用性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卧床或肢体固定,这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和功能障碍。
具体原因包括:
-
脑血管疾病:
- 重症脑卒中:严重脑血管意外后,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缺损症状,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导致长期卧床。
- 脑卒中合并其他疾患:如脑血栓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下肢截肢术后,病情加重导致长期卧床。
-
骨、关节疾病:
- 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骨折后进行石膏固定、卧床休息容易促使肌肉或骨萎缩,造成关节挛缩或强直状态。
- 骨关节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糖尿病骨关节病等发展至晚期引起关节变形、强直,使病人活动受限。
-
高龄:
- 长寿老人因多种疾病残疾和衰老的影响,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引起长期卧床。
-
其他疾病:
- 老年性痴呆和重症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无人照管,常常引起长期卧床。
- 进行性疾病:如脊髓侧索硬化、小脑萎缩症等,疾病呈进行性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导致久病卧床。
- 跌倒后综合征:跌倒后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强直和体力衰弱,进一步减少活动范围,最终卧床不起。
- 误用综合征:治疗或康复不当,如用药或手术错误、不符合神经生理学的偏瘫康复训练等,均可导致久病卧床。
- 晚期肿瘤和器官功能衰竭:也可能导致长期卧床。
总结
失用性综合征的预防应尽量保持肢体的活动,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肌肉收缩等。对于已经出现失用性综合征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以促进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