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是指直肠管腔异常变窄的病理状态,主要症状包括排便困难、腹痛和便血。这种疾病可能由先天畸形、炎症、手术创伤或肿瘤压迫等引起,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以下是关于直肠狭窄的详细解析:
1. 病因与分类
- 炎症性狭窄: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复发作导致肠壁纤维化。
- 术后狭窄:直肠手术后瘢痕挛缩(如痔疮切除术、肠吻合术后)。
- 肿瘤压迫:直肠癌或盆腔肿瘤侵犯肠腔。
- 先天性狭窄:新生儿直肠发育异常(如肛门闭锁伴发狭窄)。
2. 典型症状
- 排便困难:粪便变细或呈带状,需用力排便。
- 腹痛腹胀:因粪便滞留引发阵发性绞痛。
- 便血或黏液便:狭窄处黏膜破损或炎症渗出所致。
- 继发症状:长期便秘可能引发痔疮或肛裂。
3. 诊断方式
- 肛门指检:初步判断狭窄位置和程度。
- 肠镜检查:直视观察狭窄范围及黏膜病变,必要时取活检。
-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造影或CT三维重建评估全段直肠情况。
4. 治疗与预后
- 扩张治疗:轻中度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缓解。
- 手术干预:严重狭窄需切除病变段并重建肠腔(如吻合术)。
- 病因治疗:若为肿瘤或炎症,需同步抗肿瘤或抗炎管理。
早期发现直肠狭窄可显著改善预后。若持续出现排便异常或腹痛,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