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位、指法、脉象、脉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脉法是清代名医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系统阐述的诊疗体系,其核心理念和具体方法如下:
一、脉法的核心理念
-
以脉断病
脉象是诊断疾病的核心依据,通过反复推求可得出确切结论,强调“理是活动的,脉是实在的”。
-
整体观念与动态平衡
脉象反映全身气血运动状态,治疗需恢复阴阳动态平衡,遵循“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原则。
二、基本分类与特征
-
枯润二脉
-
枯脉 :津液干涩,治疗宜养阴,忌用热燥药。
-
润脉 :津液充足,慎用凉润药,避免伤阳。
-
-
微弱二脉
-
微脉 :润而少,轻按有、重按无,属阳气微,需温补。
-
弱脉 :枯而少,轻按无、重按有,属阴液枯,宜清润滋养。
-
-
虚实二脉
-
实脉 :中沉盛、满指有力,多为阳实或气实。
-
虚脉 :松而大,气血与阳虚,需直接补充或调和圆运动。
-
-
松紧二脉
-
松脉 :外散成分不足,补气归根。
-
紧脉 :内聚不舒,多为寒实或积聚。
-
-
滑涩二脉
-
滑脉 :躁热或津液多,痰病或妊娠。
-
涩脉 :血少或阳虚,需补血温阳。
-
三、诊脉方法
-
两手合诊
需同时诊察左右两手,通过比较判断脉象差异,结合三部九候(浮、中、沉)分析。
-
三指斜下定位
次指按寸脉浮部,中指关脉中部,名指尺脉沉部,重按可区分虚实。
四、临床应用原则
-
用药原则 :根据脉象类型选择对应治法,如阴虚阳虚需先辨阴阳,虚实脉需结合攻补。
-
动态观察 :脉象变化需结合病情动态调整,避免单一补泻。
五、理论基础
以“圆运动”为核心,认为人体经气如轮,需通过温补脾胃中气恢复升降,适用于中气不足或四维失调疾病。
通过系统掌握脉位、指法、脉象与脉理,可避免主观成见,精准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