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萎缩是指小肠内壁的绒毛结构变短或消失,导致营养吸收功能严重受损的病理状态,常见于乳糜泻、肠道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典型症状包括慢性腹泻、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治疗基础在于消除诱因并调整饮食结构。
1. 肠绒毛的结构与功能
小肠内壁布满密集的绒毛结构,通过增大表面积帮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肠绒毛萎缩会显著减少表面积,影响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的吸收效率,严重时可引发全身性代谢紊乱。
2. 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
- 乳糜泻:由麸质过敏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绒毛扁平化,占肠绒毛萎缩病例的70%以上。
- 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虫(贾第鞭毛虫)、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炎症损伤。
- 药物或放疗: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腹部放疗可能直接破坏绒毛结构。
3. 典型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慢性腹泻、腹胀、疲劳,伴随体重下降及贫血。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则易出现骨质疏松、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D、B12)等并发症。
4. 诊断方法
- 内镜检查:通过小肠活检观察绒毛形态,萎缩程度分为部分、次全和完全性萎缩。
- 血清学检测:乳糜泻患者可检出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IgA)。
- 基因检测:HLA-DQ2/DQ8基因型筛查辅助诊断乳糜泻。
5. 治疗与管理策略
- 饮食干预:乳糜泻患者需终身无麸质饮食,避免小麦、大麦等制品。
- 对症治疗:补充铁剂、钙、维生素等营养素,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 病因治疗:感染性病例需针对性抗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考虑免疫调节剂。
早期识别肠绒毛萎缩并针对性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若长期存在消化异常或营养吸收障碍,建议及时进行专科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