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氧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的病理状态,核心表现为心悸、胸痛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发休克或猝死。其本质是心肌缺血,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或高原反应等生理性诱因。关键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狭窄、心动过速和贫血,及时识别症状并干预是预防恶化的关键。
-
典型症状与隐匿表现
心肌缺氧的典型症状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或下颌)、运动后胸闷气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上腹痛或颈部紧缩感阵发性呼吸困难、枕头垫高才能缓解的胸闷,是隐匿性心肌缺氧的警示信号。 -
两大发病机制
- 绝对性缺氧:冠状动脉狭窄(如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减少血流,占病例70%以上,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 相对性缺氧:心动过速或贫血时,心肌耗氧量超过供氧能力,多见于甲亢或失血人群。
-
急救与日常管理
突发胸痛时需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平卧深呼吸。长期管理需控制血压、血脂,避免饱餐和剧烈情绪波动。医生可能建议阿司匹林抗凝或支架手术改善血供。 -
高危人群与筛查建议
40岁以上、吸烟者、三高患者应每年做心电图和运动负荷试验。若出现不明原因乏力或晕厥,需排查心肌缺氧可能。
心肌缺氧的预后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一旦出现持续胸痛或夜间憋醒,务必急诊排查,避免延误治疗引发心梗。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