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标准是为了评估因各种原因(如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导致的人体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程度而设立的。在中国,伤残鉴定主要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进行,该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统一适用于所有交通事故案件、故意伤害案件、雇员损害等所有人身损害致伤的鉴定,工伤除外。
伤残等级划分
- 一级伤残: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识消失,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 二级伤残: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不能工作,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 三级伤残: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仅限于室内的活动,明显职业受限,社会交往困难。
- 四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职业种类受限,社会交往严重受限。
- 五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需要指导,仅限于就近的活动,需要明显减轻工作,社会交往贫乏。
- 六级伤残: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各种活动降低,不能胜任原工作,社会交往狭窄。
- 七级伤残: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不能从事复杂工作,社会交往能力降低。
- 八级伤残: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远距离活动受限,能从事复杂工作,但效率明显降低,社会交往受约束。
- 九级伤残: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 十级伤残: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鉴定流程
- 明确鉴定主体:根据案件性质选择合适的鉴定机构,如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委托,工伤案件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
- 准备相关材料:包括身份证明、医疗诊断证明、工伤认定决定书等。
- 填写申请表格:如实填写申请表格,说明受伤经过和申请鉴定原因。
- 配合鉴定程序:按时前往鉴定机构,接受检查和测试,鉴定机构结合检查结果和材料作出伤残鉴定等级结论。
以上信息提供了关于伤残鉴定标准的基本框架和鉴定流程的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