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是黄疸的典型表现之一,主要由溶血性疾病或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常见于溶血性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疾病。患者可能伴随皮肤巩膜黄染、贫血或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
核心机制:粪胆原是胆红素在肠道被细菌分解的产物,正常值为75-350mg/100g粪便。当红细胞大量破坏(如溶血)时,胆红素生成增多,导致粪胆原排泄增加;而胆道梗阻时则减少。肝细胞性黄疸因肝内胆汁淤积程度不同,粪胆原可能波动。
-
典型症状:
- 黄疸:皮肤、巩膜呈柠檬黄色(溶血性)或深黄色(肝细胞性),需与饮食或药物导致的假性黄疸区分。
- 贫血相关表现:苍白、乏力,多见于溶血性疾病。
- 粪便与尿液变化:粪便颜色可能加深,尿液胆红素阳性(需排除梗阻性黄疸)。
-
常见病因:
- 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因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胆红素代谢负荷增加。
- 肝细胞损伤:肝炎或肝硬化时,肝内胆管梗阻可影响粪胆原排泄。
- 其他:大面积组织内出血或恶性贫血也可能引发。
-
诊断与鉴别:
- 实验室检查:粪胆原定量(Ehrlich法)是关键,同时需结合血清胆红素、尿胆原及溶血指标(如网织红细胞计数)。
- 影像学:超声或MRCP可排除胆道梗阻。
提示:若出现持续黄疸或粪便颜色异常,建议尽早就医排查病因,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某些药物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