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返流是一种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含胆汁、胰液)逆流至胃部,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的疾病,典型表现为胃灼痛、口苦、呕吐胆汁,长期不治可能引发胃炎、溃疡甚至癌变。其核心病因包括幽门功能失调、胆囊疾病或术后结构异常,治疗需结合药物修复黏膜、调整生活方式,并警惕无症状患者的隐匿风险。
-
病因机制:胆汁本应进入十二指肠助消化,但当幽门括约肌松弛(如术后、胆囊病变)或胃肠动力紊乱时,碱性胆汁反流至胃内,与胃酸混合后腐蚀黏膜,导致炎症或糜烂。焦虑、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加重反流。
-
典型症状:上腹灼痛(进食后加剧)、晨起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是三大特征,部分患者仅有腹胀、嗳气等轻微不适,易被误诊为普通胃炎。长期反流可能引发黑便(出血)、贫血或食管癌前病变。
-
诊断方式:胃镜检查是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内胆汁潴留及黏膜损伤;24小时胆汁监测量化反流程度,超声/CT可排查胆囊结石等诱因。无症状者需结合病理活检判断。
-
治疗策略:
- 药物:铝碳酸镁等黏膜保护剂中和胆汁,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奥美拉唑缓解胃酸并发症;幽门螺杆菌阳性需四联疗法根除。
- 生活调整:低脂饮食、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戒烟酒、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
- 手术:仅用于严重解剖异常(如术后)患者,通过重建幽门或改道胆汁路径解决。
-
预防关键: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精神压力、慎用伤胃药物(如阿司匹林)。中医辅助疏肝理气可能缓解症状,但需专业指导。
胆汁返流并非小问题,其症状隐匿却危害深远。若反复出现胃部不适或口苦,应及时胃镜排查,早干预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